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且职业教育体系无法很好满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德国职业教育多年的发展及“职业教育
4.0”理念的提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速数字化与信息化进程
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同时,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具备多媒体互动教学功能的教学场所,构建理实一体的数字化实训环境。整合已有信息平台资源,加大职业教育慕课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互通,将“互联网
+”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以争取在大数据开放、虚拟技术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加强面向数字社会的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应围绕“中国制造
2025”与智能制造领域密切相关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培养大批具有前沿专业知识、数字化操控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机协同发展。按照《中国制造
2025》的战略规划,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总体上,中国的“生产制造”正在向“生产智造”迈进,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的内容。譬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以及
3D打印在接下来也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这几项技术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要懂得机器人工作原理及流程、人机交互、
3D建模等技术。
(三)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提高慕课的建设水平,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所有专业,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开放型的学习文化。使人才既能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学习信息化技能,又能在共享开放的信息社会中更主动地提供解决方案。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7年第16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世界教育信息微信
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