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四川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信息来源:  编辑:   日期:20-12-30
作者:朱世宏 向元钧 杨明鹏       出自: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17-07-18

摘要:要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职业教自体系,省委、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财政投入;学校的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和沟通合作;企业应积极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家长与学生应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对中央与地方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召做出积极响应。

关键词:四川省;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对策

前言

四川省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2014年3月19日四川省聃教育厅发出《关于开展2014年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四川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

四川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四川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

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励中外合作。完善企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

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毋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督导评估。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完捭资助政策,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让职业教育为国家祠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不唯学历凭能力,为广大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明确思路。

“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首次从国务院层面提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就彻底打破了中职或高职就是成才“断头路”的旧有局面,为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奠定厂坚实基础。

根据专家的研究,德国、台湾的很多应用技术型高校都为职业教育人才提供博士攻读机会。我国也在2011年宣告设立5个专业博士,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起了两套完整的体系,一套是学术性、学科型的,而另一套是技术型。

此次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项举措将有利于扭转现在普通本科高校定位不清、只求规模的现状,引领社会摒弃一提职业教广就是"次品"的陈旧观念”。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也是困扰不少职业学校发展的“心病”。对于此次会议提出的“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落实很关键”。

“民办教白促进法11年前扰破布了,但是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教师、学生依然没有享受同等待遇,这在职业数育领域尤为突出。”民办和公办学校虽然资金来源投入的渠道不一样,但是培养的都是共和国的接功人和建设者,公办学校可以享受生均经费拨款,而同为纳税人子女的民办学校在校生却宁受不到公共财政的阳光。真心期望此次提出的“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券”等有益探索。

这次表明了新一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日前社会的外部环境还不太适合职业教育发展,同时职业学校的内部建设也还要更加注重内涵和能力。

提出的‘产教深度融合’较之‘校企合作’更加深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人,职业教育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类似的表述也让正在积极探索的职业院校找准了方向,坚定了信念。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投入增加,我国职业教育开始步入快车道,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响亮口号,向社会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提振职业教育的信号,也将为很多渴望成才的青年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启示和方向。总之,四川努力将职业教育改革跟上社会步伐。

第一部分

四川省职业教育概述

我国第一个西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四川3年内筹措职业教育攻坚经费100亿元。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中职学校在校生增加50万人,试验期内达到160万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高职高专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试验期内,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0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0万人,再就业培训60万人,创业培训12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150万人以上, 职业培训证书500万人以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120个县级职教中心、100个实训基地、3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四川协调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多方共建资源,实现职教发展内外部环境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结构优化,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结构由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等要素构成。

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职业教育自身结构优化问题、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协调问题。

四川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为他们在就业市场赢得合适的岗位提供服务平台;四川全力实施“两个加快”战略计划,于2011年5月顺利完成职业教育3年攻坚计划。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优先发最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述求,努力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高度重视、统筹部署,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与教育部共同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到2010年,全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49所,在校生44.3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40.78%;中等职业学校679所,在校生14 0.O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48.9%。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一、发展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洪涝灾害和低温雨雪冰凉,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如期实现,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四川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围绕“两个加快”,抓住扩大内需、灾后恢复重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坚持“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全省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发展加快。2OlO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8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7元,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增长13%以上。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纳入国家规划的项目完工92%、概算总投资完成9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1亿元,增长3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2亿元,增长13%。在川落户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从111家增加到160家。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以人为本、统等兼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五年累计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85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大力推进民生工程,2010年"十项民生工程"投入940.1亿元,比计划增加157.5亿元。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9.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4.6万人。五年共解决499万人的贫困问题。

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完成"普九"任务,整体实现"两基"目标。实施职教攻坚和"9+3"免费教育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全面完成教育恢复重建任务,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的3002所需重建的学校已竣工2882所,占规划的96%。省定12个重灾县累计开工建设学校994所,占规划的99.9%;一般受灾的88个县累计开工4157所。占规划的99.69%。重建学校办学条件至少实现了20年的跨越发展。

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2007年,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四川省召开全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制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8年,全省启动职业教方三年攻坚计划,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部省共建全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标志着四川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总体规模(见表1,含技工学校数)。2010年,全有中等职业学校数679所,比上年增加24所(其中,技工学校增加22所),校均规模2061人;招生57.6万人,比上年略减1.6万人;在校生达到140万人,比上年增长4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6%。

"十五"末相比,全省中职学校数减少163所。(表1中2007年学校数骤减,是由于对原计财统计数中非学历中职学校进行了清理,表2-表5同。)招生数增长18.8万人。增幅达48%;招生职普比在“十一五”期间持续上升,2008年以来稳定在52:48左右;在校生增长53.2万人,增幅6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快速增长,从52.35%上升到76.00%。除去2007年的学校数清理因素,校均规模实质增长约720人,增幅54%,规模效益明显增强。同时,普通高中招生在“十一五”期间保持基本稳定,2010年为52.5万人。实现教育部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既定目标。

1.jpg

(二)办学条件。(不含技工学校)

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占地面积2472.2万平方米,学校产权建筑面积95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9.4亿元,教学、实习仪器设备值17.9亿元。由表2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全省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2008年实施职教攻坚计划以来,学校占地面积、固定资产大幅增长,2010年增幅分别达到16.9%和20.5%;学校产权建筑面积当年新增171.8万平方米,实习仪器设备值当年新增3.3亿元,比2008年新增分别增长104%和27%。

2.jpg

从表1和表3可以看到,“十一五”期间,全省中职办学资源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规模增长速度。除去技工学校数据,职普招生比由“十五”末40:60增长到大体相当,在校生规模比由36:64增长到46:54。而职普资源比仅小幅微增,占地面积比由32:66增长为36:64,固定资产比由28:72增长为29:7l。但值得欣喜的是,2010年,中职教育生均占地面积由逐年减少转变为小幅增长,达到20.0平方米;中职生均固定资产增幅首次超过普高,达到17%。

(三)师资队伍。(不含技工学校)

教师数量紧缺。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及专任教师数分别为50376人和36215人,比“十五”末略有增加。生师比持续大幅增长,达到34.2:1。

教师素质持续提升。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75.9%,比“十五”末增长11.2%,高级职称比例达到19.5%。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不断提高,达到39.4%。

专任教师结构不断优化。从表4可以看出,“十一五”以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结构不断优化,专业课教师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了61.2%。外聘教师不断增长,达到5258人,占教师总数的14.5%。

3.jpg

(四)专业设置。(不含技工学校)

2010年,按照教育部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统计,四川省中职学校开设专业覆盖19个专业大类,共有专业229个,当年招生专业202个。其中,在校生规模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类和加工制造类专业,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26.7%、24.2%,合计占50.9%;其次是医药卫生类8.0%、财经商贸类6.2%、交通运输类6.0%等。农林牧渔类在校生比例自实施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以来大幅增长,2008年至2010年分别为1.5%、3.8%、5.6%。

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最多的10个专业依次是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护理、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应用与维修、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

(五)经费投入。(不含技工学校)

在实施职教攻坚和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前,四川省省级职教专项经费不到5000万元,从2008起,四川省省级职教专项经费每年都在3亿元以上,2010年达到5.1亿元。三年来,四川省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总投入129.8亿。有300多所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三、主要政策和问题

(一)制度创新和政策效果

1.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及改革探索。

四川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与教育部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及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四川省以分管教育副省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加强了政府统筹力度,各市州也建立了相应机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作为理顺体制关系的载体,建立了职业教育新体制。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在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过程中,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暴露出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及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省教育厅以推进“9+3”工作为契机,将加强中职学校制度建设提上日程,制发《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内务管理办法》、《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职学校学生行为“十不准”纪律规定》等制度文件。

三是加强学校管理,促进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办学资质清查,规范招生秩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入督导检查,加强资助金管理。探索管、办、评分离,持续开展重点学校评估工作。

四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建设各具特点的职教基地。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建筑、旅游、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四川省已成立以行业为纽带或以地区为龙头的21个职教集团。其中,成都的9个职教集团覆盖50所学校,8万学生,160个企业。

五是以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涉农专业设置督导检查工作。与富士康、仁宝集团等加工型企业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就业基地,2011年拟向富士康输送7万余名中职毕业生或顶岗实习学生。开展四川省首届职业院校技能赛,大赛历时半年,参赛职业院校学生约30多万人,覆盖20个市州,700多所职业院校,选拔出278所职业院校的1681名选手参加中职七个专业22个赛项、高职六个专业7个赛项的省级决赛。

六是实施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四项计划,即示范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实训基础建设计划和职教师资建设计划。目前全省现已建成155所重点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学校1 5所(含技工学校),国重74所,省重8l所。建成123个县级职教中心,105个实训基地。2010年面向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9+3”学校班主任、德育教师及管理干部开展省级以上培训2585人次,包括省外培训293人次。全省中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39.4%。

七是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省与市州签订职教攻坚责任书,各地已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要求全省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倒不得低干30%,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用于职教攻坚比例不得低于30%,并努力增加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

2.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为民族地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新经验。

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区,自古以来就是“治藏依托”,在国家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改变藏区落后面貌,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在藏区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等三大民生工程,把教育作为实现藏区稳定发展的治本之策。即从2009年至2013年,每年组织万名左右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帮助其学成后实现就业。大规模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是我省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开创性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作出了周密部署。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上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和学校建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省政府与各地、各部门签订责任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州)教育部门成立独立建制的“9+3”办公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广泛宣传“9+3”计划的重大意义、政策举措,使之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的教育,增强他们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政策,为藏区学生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支付交通住宿、书本费,并给学校安排工作经费,每生每年7000元。同时,把到内地学习的藏区学生全部纳入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上还给每所承担“9+3”任务的中职学校安排专款3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去年招收藏区学生l万余名,全部安排到内地85所重点中职学校就读,省财政用于“9+3”计划的资金达到2.1 4亿元。

三是严格教育管理。我们高度重视学生行为教育,以培养良好品德作为重要抓手,结合军训集中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五项教育”,并不断深化,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始终。扎实开展“严禁饮酒酗酒、严禁携带隐藏管制刀具、严禁在学校内吸烟、不准结伙抱团、不准不假外出的“三禁两不”专项治理。并大力加强学生党团工作,引导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进步。目前,已在内地的藏区学生中发展团员5000多名,团员比例由入学初的39.5%上升到89%;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493人,党员人数发展到189人。各校普遍推行内地师生与藏区学生结对子、交朋友,“一对一”帮扶,积极探索学生混班混住,促进学生团结友爱和民族融合,收到了很好效果。

四是坚持因材施教。针对藏区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各校树立“尊重个体,注重基础,突出技能、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坚持“内地学生帮扶,一加一结对子”的教学思路,量身定做培养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先会后懂”,“做中学,学中做”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藏区学生学习热情显著高涨,文化基础明显提高,专业学习长足进步。在今年的全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5名“9+3”藏区学生获奖,其中1名学生还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中史领导和教育部领导的充分肯定、藏区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其民生、经济、政治和社会综合效应逐步显现。2010年,四川省继续推进此项工作,新招藏区学生9500多人。并在彝区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对在凉山州内就读的中职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并组织内地中职学校与凉山州中职学校联合办学,招收州内学生,省财政每年给予1000万元的经费补助,5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凉山州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四川省虽然积极进行了一些职业教育改革试验,但总体来看,还在探索中前进,各地发展不平衡,在教育体制改革,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东西部合作办学方面,尚需进一步突破。

二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与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不相适应。近年以来,迅速扩大的学生规模与中职学校资源不足形成突出矛盾,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实训设备、图书资料、师资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极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城市中职生均固定资产7743元,农村中职生均固定资产5429元,相差2314元。“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中职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由于发展规模迅速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三是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近年来,四川省绝大多数都在开展校企合作探索试验,但总的来看还是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内容单薄,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差,主要是对口顶岗实习,对口输送学生。企业普遍缺乏合作主动性、积极性。

四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还不适应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进一步结合四川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保证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四、未来发展目标任务

 (一)目标思路

总体目标。到2015年,四川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275万人,其中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140万人,职普招生比达到5.2:4.8左右。高职教育在校生8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到2020年,全省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220万人,其中中职教育在校生110万人,高职教育在校生89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

工作思路。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措经费的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任合作制度化。到2020年形成适应四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均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观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是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以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依托,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遴选100所中职学校和20所高职院校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改革试点。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兼职从教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支持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

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积极探索促进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政策制度和办学模式。抓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国家试验项目。

二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机制,促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相互衔接和融合,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学习型社会框架。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探索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发展终身教育的新机制。

三是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地方政府依法增加投入,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中职学生生均经费基末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切买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分项分担责任,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拨款。

四是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科学确定中职学校招生规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高职学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结合,进一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推进集团发展。建设30个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棱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

五是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抓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学费国家改革试验项目,重点办好“9+3”计划实施学校,继续搞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扎实推进彝区中职免费教育计划。

六是实施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以政府为主、行业企业及民间投入为辅,支持200所改革示范校建设,带动全省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支持100所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支持建设100个实训基地,10个全省性公共实施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完成10000名“双师型”教师培训,聘用(任)12000名技能型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支持建设100个示范性朝阳专业和劳动密集型专业;伉化专业结构,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教育教学网络学校平台,提高职业学校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

第二部分

四川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根据《教育大辞典》中的有关条目解释: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学历教育部分,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修完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且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证书。第二,非学历教育,是指各种培训、进修,完成学业后,由培训部门颁发相应结业证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指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为此,本文所研究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限定在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范围之内。如当前的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

未来10年,四川省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面临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灾后重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新任务,未来急需有效地推动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而这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性、技术型和技能专门人才正是高等职业学校培育的对象。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偏差产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误解

1.“专科层次”说。把现阶段我国将高职教育政策性限定在专科层次理解“高职就是专科,专科就是高职”,从而以教育的层次代替了教育的类型。

2.“次等教育”说。人们往往认为高等职业教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一些人心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难入流”的非正规教育,是“次等教育”。

3.“弱势群体教育"说。从社会经济地位看,教育对象大都来自社会中等及中等一下收入的家庭群体,贫困学生占有较大比例。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分数是在同等生源情况下比普通教育低一个档次,有人据此认为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是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是解决落榜生的手段。

从办学实践看,政府的“热”推和百姓的“冷”对待,使高职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被动境地。社会上高技能人才的石求的增加,而百姓对于高职教育的需求却在萎缩,随着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增多,经济条件优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投资教育,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大学毕业后有个轻松的工作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而不愿到一线岗位从事艰苦繁忙的操作性工作。

(二)政策带来的制约,使高职招生形势严峻

在办学政策上,政府虽然一再提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随着普通高校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事实上对高职教育的生存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压力。近年来,普通本科院校以各种名目兴办的二级学院异军突起,规模庞大,特别是允许这些二级学院抢夺本属于高职院校的那部分生源,形成了二级学院和高职院校竞争生源的局面,从而使高职教育的招生与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态势。

(三)人才的高消费导致就业困难

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一些用人单位信奉传统的学历主义和用人高消费观念,人为地在就业市场上给高职学生设置障碍和歧视性条件,从而使本已对就读高职教育心存疑虑的学生们更显茫然。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

四川省在未来数十年里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灾后重建的挑战,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有关人才的需求,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政策支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专业布局,提高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的设置要求,实现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合理布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一线的专家努力提升人才的质量,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

(三)树立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应努力创新观念,主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高职院校要想达到把学生培养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确立以能力为本位,尖山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走校企合作路线。高职的人才培养工作应有企业全程参与,从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能力要求到实习实训安排整个环节,学校和企业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严格遵循市场需求的原则,进行深入调查和实证分析,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及高职院校实际条件讨科学、合理的调整。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素质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第三部分

四川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地位与作用

国家职业改革试验区发展思路:省(市)部共建、先行先试、改革发展、教产双赢

目前,我国共建有9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05年8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

2010年3月,天津试验区升级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

2008年5月,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第一个西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09年3月,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9年3月,教育部与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

2009年5月,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10年8月,教育部批准辽宁省沈阳市建立“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试验区”;

2012年3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2012年3月,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闰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2012年7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9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以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和省(市)部共建的有利条件,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四条经验。

一、明确培养定位——产业引领、就业导向、素质基础、能力为重以产业为引领,对接产业发展要求。产业作为职业教育探索新道路、发展新理念、创新新方法的重要参照。在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航标”作用,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发展思路。

9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围绕产业引领的培养目标,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健全行业指导体系,提升产教结合水平,搭建契合区域教产对接模式的交流平台,造就符合培养目标的职教人才。

【案例一】天津市建立市场导向、产业引领、行业依托的职业教育联动机制。沈阳对接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建立装备制造业特色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岗位能力培养。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坚持职校学生毕业安置和职业技能普及提高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对接职业岗位。各试验区结合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各生产部门对优质职业教育人才资源的需求,实行“校企一体”、“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锻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的实践动了操作能力。

【案例二】三峡库区立足移民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单位要求,开展移民安置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皖江城市带密切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和企业部门岗位之间的联系,增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以素质为基础上,提高学生竞争力。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在把握企业、行业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等各环节中渗透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出发点,设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全面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案例三】四川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为他们在就业市场赢得合适的岗位提供服务平台;皖江城布带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紧扣用人单位需要,夯实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基础,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能力。以能力为重点,加强实习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以能力为重是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优化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开发职教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坚持能力为重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案例四】沈阳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潍坊市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注重培养一线操作人员的职业岗位能力。

二、谋划办学格局——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院校主体、企业协作加强政府主导,强化政府统筹能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仍需政府加强统筹。因此,政府主导,是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职教立法、规划职教发展方向、监督教育实施情况等方面。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是其共性特征。各试验区政府在政策导向、规划安排上发挥重要作用,统筹全局,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试验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案例五】四川全力实施"两个加快"战略计划,于2011年5月顺利完成职业教育3年攻坚计划;河南凸显政府主导举办职业教育的特色,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加强部门配合,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职业教育创新驱动力量的各级部门,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纽带,形成多种力量交叉影响且相互依存的组织关系,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区域改革与发展。各试验区在贯彻落实共建协议过程中,各部门相互配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职教改革,全面提升了试验区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案例六】黑龙江农业厅会同劳务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开展服装等劳务输出培训,已培训输送3.2万人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就业。天津市国资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建体制创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强化院校主体,巩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职能。职业院校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间起着决定性作用。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依托所在区域的产业、地域优势,强化职业教育院校主体地位,以合作办学为主线,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快速提高,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案例七】三峡库区的15所职业院校合力参与校企合作,探索政校企三方联动模式。黑龙江以涉农院校为主体,培养农业领域特色人才,打造农业服务产业链。加强企业协作,完善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主体,保障其基本利益是其参与校企合作的驱动因素。企业实际运营中,对各岗位才的质量、规格、素质都有明确要求,这种岗位标准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提供了依据。参与只是旁观者的心态,协作才是合作者的行动,引导企业从参与职业教育活动转向协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各试验区正在努力看展的工作。

【条例八】沈阳市主导产业、支柱企业向多所职业院校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专业建设。柳州市企业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活水”,开辟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建设、西部大开发产业升级的“源头”。

三、坚持改革方向——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捉高质量加强资源整合,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整合资源是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的主要路径,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整合职业院校和各级各类培养培训资源,调整职业院校布局,实现优质资源在职业院校的集聚,为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思路。

【案例九】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以资源整合为起点,完善了跨行业、跨部门资源调整和改组的机制。四川协调经济部门和数育部门以及学校多方共建资源,实现职数发展内外部环境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结构优化,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结构由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等要素构成。

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职业教育自身结构优化问题、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协调问题。在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的共性经验中,优化结构十分突出和重要,适应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需要,推动了职业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案例十】河南试验区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吸纳百强企业,投资上百亿元共建改革试验区,实现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各个环节的动态组合、有机联动。皖江城市带在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优化、提升专业结构,构建符合区发展妄求的职业教育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凸显职业教育的个性化特点。内涵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工作之一。

各实验区在改革过程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明确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内部机制体制,校企合作水平等方面的改革上,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能力。

【案例十一】潍坊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订单式”、“模块式”的实施,提升实验区建设内涵。河南在特色建设方案实施中探索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引力与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职业教育吸引力越低,质量提高就越困难。各试验区职业院校在建设中,努力改变专业设置滞后、培养定位不准等问题,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入手,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案例十二】皖江城市带科学定位,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贴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天津市加大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出台提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等制度,增强职业教自的外在吸引力。

四、把握建设目标——面向人人、倡行公益、服务产业、促进经济坚持面向人人,推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保障公平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面向人人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要求各试验区必须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水平。

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积极推进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全面建设惠及大众的职业教育体系,使我国职业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案例十三】三峡库区把握面向人人的建设目标,合理安置大批移民,稳定劳动力就业。黑龙江注重面向人人,坚持在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上扩大招生对象,以岗位培训吸引众多社会成员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努力倡行公益,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心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利用法律手段保障职业教育合法地位,利用文化手段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努力彰显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案例十四】河南规定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税收将减免,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广西连续投入73亿元用于职教园区建设。加强产业服务,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技能型人才。各试验区职业教育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加快发展与产业匹配度高的专业,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适应地方重点优贽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案例十五】潍坊市提出了“带动黄蓝”的职业教育突破战略,针对本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的功能。沈阳以服务装备制造业为建设目标,顺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水质劳动者。促进经济发展,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人才培养方式。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来实现的。由于经济发展处于主动地位,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同时受教育成本和预期教育收益的影响,导致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不相适应。9个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在职业教育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方面进行了探索。

【案例十六】天津紧扣经济转变坩长方式寻求职业教育改革发腱的新突破,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四川通过建设六大职数集团,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

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亮点

1.我国第一个职业教有改革试验区——天津

实施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所国内一流水平职业技术师范大学,5所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4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50个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5年内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50万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超过40%。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利用3年时间,通过开展红色证书、绿色证书、蓝色证书、村干部、农村经纪人五大培训,使全市郊区100万农村工劳动力素质得到提高。实施职业素质提高工程。提高企业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高级技术工人素质,全市在职职工年培训率达到20%以上。实施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减少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孵化新兴专业、形成特色专业、打造精品专业,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骨干专业。实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重点培养200名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2000名骨干教师,引进1000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

2.我国第一个西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四川

3年内筹措职业教育攻坚经费100亿元。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中职学校在校生增加50万人,试验期内达到160万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高职高专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试验期内,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0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0万人,再就业培训60万人,创业培训12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150万人以上,职业培训证书500万人以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120个县级职教中心、100个实训基地、3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我国人口最多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河南

以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能力。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按照“采道不乱、性质不变、各出其力、各计其功、集约利用、提高效能”的原则,统筹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制定职业院校优秀人才激励政策。开展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的评选工作,业绩突出、特别优秀的职业院校校(院)长可以享受高一级的行政待遇,省财政每年对做出重大贡献的职业院校校(院)长给予奖励。

4.我国第一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广西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新增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双师型”教师;设置“非实名制”编制,用于聘请企业人员任教;自治区财政每年列支8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选择广西柳工集团、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与职业学校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来宾市开展城乡职业教華统筹发展改革试点,在鹿寨等14个县开展县级政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推进职教园区建设。规划建设柳州市职数园区、北部湾职教园区、南宁市职教园区和崇左市职教园区。四大园区建设规划总投资73亿元,规划占地2.35万亩,入驻职业院校3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20万人。

5.我国第一个两部门两省市四方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三峡库区探索先发展新政策,实现两个“全覆盖”——对适龄移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覆盖,对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移民给予资助全覆盖。制定移民学生就读职业院校鼓励性政策。探索培训就业新机制,优化和完善政府在发达地区建立的就业服务网点,促进库区劳动力永久性转移就业。探索建立大城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长效机制。湖北省、重庆市建立城乡学校“对口帮扶”、“捆绑发展”新形式,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经济发达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协调三峡库区职业院校与其他省市开展合作,共同办学。

6.我国第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一一沈阳

创建不少于6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满足50%以上的职业学校学生能接受更加优质的中职教育。围绕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打造10个全国一流优势专业,30个全省一流骨干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全面对接,每年培养2万名以上高技能型人才。围绕沈阳十大主导产业,建设20个公共实训平台,每年承接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和待业大学生的技能培训5万人次。

7.我国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一一皖江城布带拓宽职教立交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选择若干所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职业技术教育试点。推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验区内各用工单位招录职工执行“先培训、后上岗”规定,优先录用已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实施弹性学习制度,推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加强职教集团建设。到2015年,对应主要承接产业群,建成20个区域性、行业性职教集团。

8.我国第一个地市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潍坊探索解决政府发展职业教育责任落实不够、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和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和校企合作实效性不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紧密等问題。在落实政府责任、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鼓励学校将部分编制作为灵活编制非实名使用,自主聘任兼职教师,按编内人员经费标准拨款;鼓励学校举办实习企业,开发生产服务性实训活动等。

9.我国第一个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一一黑龙江

推进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完善涉农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重点专业和专业集群,提升涉农院校服务“三农”能力。建设和完善职业教育条件保障制度,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探索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为全国各省、区提供经验模式。围绕“三农”需求,重点推进农民培训,成立黑龙江省畜牧裨医、黑龙江农垦和北大荒现代农业三个涉农职数集团,成员单位涉及213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何绍勇,李兆鸿.四川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经验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5,(4B)

[2]正文礼.西部农村“订单”职教培训方式的改革与完善[J].当代青年研究,2005,

[3]马树超.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

[4]郑庆文.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31)

 
 
物业管理考试模拟试题(一)
物业管理考试模拟试题(二)
物业管理法规模拟试题及答案
电子商务考试模拟试题(精选版
电子商务考试模拟试题(精选版
电子商务考试模拟试题(精选版
电子商务考试模拟试题(精选版
电子商务考试模拟试题(精选版
【心得】学习英语口语的六大技
提高商务英语的6个技巧
 

关于我们 | 项目特色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2 www.ceccedu.cn All right reserved CECC技术支持中心 版权所有
监督QQ:4566584 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333号 备案序号:皖ICP备05004460号-4 Optimized for 1024x768 to MS-IE6 I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