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G20峰会)召开在即。在2016年的杭州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关于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的主张,2017年的汉堡峰会率先延续并落实杭州峰会共识。创新,是中德两国为世界经济开辟的增长源泉。而培育大国工匠,乃两国当务之急。中德职教创新对话论坛于本届G20峰会前夕召开,可谓恰逢其时。
孕育一种教育文化
德国联邦政府于6月12日首次推出国家继续教育战略,配套3.5亿欧元财政支持,作为去年11月6日出台的人才战略的重点支撑。其首要目标群体是在岗职工,使继续教育成为职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继续教育为每位在岗职工量身定制,从而在德意志大地孕育一种融合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文化。这是德国联邦教研部长卡利契克履新一年多来最耀眼的政绩。其成果将由受委托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以年度监测方式来呈现。而这位工匠出身的德国联邦教育执行官加盟新一届政府,其雄心壮志便是彻底革新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等量齐观、比翼双飞。拥有两个职业教育文凭的卡利契克表示:“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选择涉及的并非高与低的问题,而是对两条通向事业有成的等价道路的抉择。”
今年适逢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出台50周年,卡利契克主持的修订案于5月15日通过联邦内阁表决。修订案涉及两大核心问题:学历称谓和学徒津贴。近300项职业教育的学历称谓实现更名,分为专业技师、专业学士和专业硕士三大类,以便强化与高等教育学位的可比性,并增大国际互认度。实施均衡的职业教育最低津贴制度,以保障在劳资协议未能覆盖的企业接受培训的学徒能够获得经济保障。两大核心问题实为殊途同归——提升职业教育对青年人的吸引力。鉴于德国社会的学历崇拜之风愈演愈烈,职业教育生源惨遭重创。利用这个特殊年份,卡利契克把2019年确立为职业教育年,并在全国范围实施职业教育宣传活动,打出口号“你+你的职业教育=事实上战无不胜”,深入学校以及青年聚集之处,且把职业生涯教育扩展到包括文理中学在内的所有普通高中。
实施一项营销策略
德国常年占据全球出口第一大国(人均)位置。这既是人均产品出口的冠军,也是产品生产者的桂冠。培养生产者的德国职业教育,尤其作为金字招牌且备受各国追捧的双元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仅2018年,来自国外的230项合作需求涌入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心。为加速推动德国职业教育走向全球,卡利契克打出“培训,由德国制造”品牌,进而一方面责成该中心制作新版《职业教育与在职继续教育出口指南》,另一方面敦促该中心更新《联邦政府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战略》。两份文件分别于2018年8月21日和2019年5月22日发布。同时,联邦政府把职业教育纳入双边与多边对外援助政策,联邦外交部把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放在德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位置。这项大张旗鼓的德国职业教育全球营销策略,助力德国职业培训机构跨出国门,职业教育德国方案传向全球。
德国目前与5个欧盟国家和11个非欧盟国家签订职业教育双边合作协议。后者首推中国。去年7月,在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之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性声明》签署。早在改革开放伊始,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之序幕便已开启。1985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在我国6座城市展开。1990年,由德国政府援助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宣告成立。1994年,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纲领性文件诞生,为我国迄今唯一签署的政府间职业教育双边协议。2004年,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把应用技术大学模式首次引入我国,被德国联邦政府《中国战略2015—2020》誉为中德教育合作之灯塔。2011年,在首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两国决定共同设立中德职教合作联盟。2015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之先河。2017年,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被纳入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的配套活动。我国也已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出口的最大市场。
把握一个互鉴契机
教育交流合作绝非单车道,而须在互学互鉴中实现共赢。中国连续三年蝉联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联邦教科部坦言,就电子商务和智能服务而言,德国职业教育须向中国学习。就此,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心2017年11月首次派遣专家组来华取经一周。德国职业教育出口全球亦可撬动其自身的教学改革。2019年2月20日,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推出“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项目,鼓励该类高校的人员国际流动与校际国际合作。德国联邦教科部至2022年注入5000万欧元。德国联邦教科部2017年秋设立职业教育国家留学计划“职教生走遍世界”,为学徒提供三周到三个月的资助,对职校教师以及企业的带教师傅和学徒管理人员提供两天到两周的资助。目前,德国职业教育在读生仅5.3%拥有留学经历(2017年数据),与联邦议会设定的2020年达到10%的目标相去甚远。德国出台的教育国际化项目原则上作为欧盟“伊拉斯谟+”计划的补充,即项目资助范围不包括“伊拉斯谟+”计划覆盖的33个欧洲国家。我国职业教育可视其为契机,打响“留学中国”品牌,且助力“鲁班工坊”走进德国。
纪录片《中德制造》去年11月28日首播,展现了德国对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梦的对标意义。随着产业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我国正把握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德国却如履薄冰。据经合组织发布的《技能展望2019》,11%的德国在职人员只有接受一至三年的长期培训(经合组织均值为10.9%),才能摆脱信息化与数字化所引发的职业危机。德国重磅推出的国家继续教育战略即为针对此症下的一剂猛药。在我国,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由此彰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面对全球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下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准则,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方可携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源源不竭的大国工匠。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28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