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建国70年以来的教育改革发展,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关键部位、政策和资源倾斜的重点领域各不相同。归其原因,有计划经济时代大国意志的延伸,亦有经济全球化时代人才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息奔流而下,作为水滴般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助推其潮起潮落,演绎出不同的故事。
大江大河,教育“逐浪”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80%为文盲。 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全国范围内开展扫盲教育。通识教育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无论是农村识字班、夜班,还是工厂开展的互助教育班,中国人数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全社会规模的集体“补课”。效果也非常显著,我国的文盲比率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80%以上下降至2000年的6.72%。
而此后的十年动乱,给尚蹒跚学步的科教领域带来灭顶之灾。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同年冬季,570万人参加了当年的高考,随后二十多年内, 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改革的春风,吹满了高等教育领域。
时间来到上世纪最后十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初步接轨国际经济秩序和商业文明,“下海经商”“留学海龟”一时风光无两。再就业和留学镀金,成为新历史时期人们普遍的职业诉求。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显然无法提供这样的机会,以出国、考证、职业训练,乃至商科教育为主的民办教育开始崭露头角。
政策也提供这样的便利条件。1993年中央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随后更是在10年内就出台了5部鼓励民办教学的政策。这段时期内标志性产物,就是以新东方、好未来为代表的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壮大。
1993年刚刚成立的新东方,正是抓住了一波留学人口红利,集中力量在出国考试英语培训上,依靠强大的师资口碑和百人大班授课模式,抓学霸考生典型实现了品牌效应扩大。在依靠留学考试英语培训赚得第一桶金后,新东方以留学英语培训为原点,向四六级考试、出国留学咨询,乃至职业教育赛道的电脑技能培训延展,仅仅把握住了当年民办教育的政策利好和市场空间,才成长为如今中国的教育巨头之一。
回顾中国教育现代化走过的40年,从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色的通识教育,到作为国家改革意志延伸的高等教育,再到市场经济和官方政策双重刺激下的民办教育,每个阶段,教育都在追逐时代的浪潮,其中也诞生了像新东方这样的明星企业。
那么现在,哪块教育领域会成为下一个逐浪之地?
答案或许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春天的故事”
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培育职业技术技能,或是公务员、司法相关证书考试的职业教育就已颇见规模。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的历史时刻到来,职业教育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历经40年改革发展,中国经济在高速腾飞中逐渐放缓脚步。加之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外部“黑天鹅”预警,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极大出口压力,供给侧结构性转型势在必行,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创新应用型人才改革。对内人才供求错配导致就业压力激增,大量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即失业”,无法发挥自身价值。5月2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副总理胡春华“挂帅”担任组长,此举充分说明当前稳定就业形势,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级层面。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必然会被政策制定者赋予更多历史使命。
早在2014年,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门就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预测我国非学历职业教育将在2020年诞生万亿级市场。以此为纲领,规范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陆续出台。
职业教育的风口在2019年集中爆发,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更是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专业培训。
来自政策的主动助推,职业教育在未来十年内面临的不仅仅是扶摇直上的“风口”,或许是一次新的“历史机遇”。
C位不易,职业教育的挑战
政策搭台定调,将职业教育推上C位。但结合政策落地实践和当下行业格局,职业教育在镁光灯下,挑战重重。
首先,政策是把双刃剑。毕竟中国教育的主体依旧是公立院校,无论是1+X证书制度,还是产教融合,立足点均在各大应用型高校身上。从过往实践经验来看,“学校热、企业冷”单相思的现象严重。企业的职业技能赋予和高校的学历学位授权,在1+X证书制度主导下,谁为主,谁为次,彼此是融合还是“吞并”,是实践中暴露的模糊地带。
其次,在职业教育赛道中,并没有真正诞生类似新东方这样的具备强大资源优势和话语权的明星巨头企业。而近年来资本寒冬,风投紧缩的大环境下,投资者更追求在“确定的”赛道和有成熟现金流的公司上去布局,在没有头部明星企业为赛道代言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是“虚”火还是旺火,多数玩家心里没谱,选择持币观望。
不过,尽管存在来自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压力,职业教育中某些细分赛道表现亮眼,为行业输送“明星巨头企业养成”的无尽想象力。根据亿欧智库《政策对教育行业各领域影响分析报告》,近一年来大多数金额过亿元的融资案例,集中在IT、财经等就业广泛的教育领域。究其原因,随着制造业的相对萎缩,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在国家人才战略机构中比重不断上升,AI、移动互联网、金融财会人才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且赛道天花板足够高,或能构建出下个十年的核心人才矩阵,而IT、财经职业教育赛道中,也有潜力出现真正的明星巨头企业。
1、以财经职业教育为例,高顿教育打造“终身智慧财经教育” 生态
去年11月,职业教育细分下的财经教育界领头羊高顿教育,拿到了高瓴资本、摩根士丹利联合领投的超8亿人民币C轮融资,创下财经教育的融资纪录。
此外,高顿教育在1+X证书和产学融合上建树颇多,携手高校扩展融合线下业务场景,与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在内的200多所知名高等院校达成ACCA方向班、CFA实验班等合作。此外,高顿教育在2018年第二批产学协同项目立项名单中共支持82个项目,覆盖67所高校。
在业务模型上,高顿教育以提供优质教研、教学和教辅的师资力量作为基本盘,辅以AI大数据技术赋能财经学习场景,陆续推出的EP智能学习平台、Gbot智能答疑等教育科技产品在提高教学效率上效果斐然。依靠完整的“终身智慧财经教育”生态融合ToB&ToC业务,连接企业、高校和个人,高顿教育有望成为财经职业教育“蛋糕上的樱桃”。
2、以IT职业教育为例,三节课重新定义“新职业教育”
今年5月21日,三节课宣布完成B轮1.3亿元人民币融资。创始人后显慧认为,三节课不只是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更是专注于 “新职业教育”的教育机构——具体定义就是针对基于生产力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变迁所形成的新的职业品类的人才培养,此轮融资就是为了能在“新职业教育”中抢占先机。
在课程品类延展上,三节课针对“新职业教育”内在人才需求,从传统的互联网产品、互联网运营、数字营销及新媒体四个品类拓展,内测商业分析和数据科学两个全新课程品类,往新技术人才领域扩展,最终赋能新职业人才的职业成长。
3、以IT职业教育为例,达 |